农业时政
- .祝贺!我院王良发同志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
- .鹤壁市农科院开展“我们的节日.清明”主题活动
- .喜报!市农科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浚单90拟通过河南省审定
- .鹤壁市农科院开展“喜乐元宵 共庆团圆”主题活动
- .市农科院召开2024年度总结表彰暨2025年度工作部署会议
- .《科研成果展馆、农科精神展馆》及《院本部试验地配套设施改造提升、种业科普和科研工作长廊》设计方案 评审结果公示
- .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组织开展“党建+南繁授粉”活动
- . 院本部试验地配套设施改造提升、种业科普和科研工作长廊设计方案征集公告
- .科研成果展馆、农科精神展馆设计方案 征集公告
- .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出售公告
- .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
- .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开展志愿普法基层行·法治教育进万家活动
- .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组织开展“党旗飘扬 小麦评鉴”活动
- .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开展“美好生活·民法典相伴”进社区活动
- .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开展新质生产力专题学习
- .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开展“美好生活·民法典相伴”进农村活动
- .市农科院举办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
- .我院小麦新品种选育成绩喜人
- .市农科院召开“1553”行动纲领四月份 工作汇报会
- .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组织开展“党建+小麦杂交育种”技能竞赛活动
河南永优种业品种介绍
河南永优种业品种介绍
主要玉米品种介绍
1、品种名称:浚单1618
审定编号:冀审玉20190032 (豫)引种(2020)玉045
陕引玉2020019号 (苏)引种(2020)第068号
皖引玉2020087 (鄂)引种2021082
申 请 者:鹤壁市农业科学院
育 种 者:鹤壁市农业科学院
品种来源:浚M6968×浚1541
特征特性:幼苗叶鞘浅紫色。成株株型半紧凑,株高259厘米左右,穗位96厘米左右。生育期103天左右。雄穗分枝3~7个,花药浅紫色,花丝浅紫色。果穗筒型,穗轴红色,穗长19厘米,穗行数16-18行左右。籽粒黄色,马齿型,千粒重332.9克。品质:2018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,容重754克/升,粗淀粉(干基)73.72%,粗蛋白质(干基)10.50%,粗脂肪(干基)3.41%,赖氨酸(干基)0.29%。抗病性: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,2017年,中抗小斑病、弯孢叶斑病、南方锈病、茎腐病、穗腐病,高感瘤黑粉病;2018年,高抗茎腐病,中抗小斑病、瘤黑粉病,感弯孢叶斑病、穗腐病。
产量表现:2017年河北省夏播5000株/亩密度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71.9千克;2018年同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708.1千克。2018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32.9千克。
栽培技术要点:适宜播期为6月1日~25日,适宜密度为5000株/亩左右。重施农家肥和玉米专用肥,拔节期追施尿素。播种时采用种子包衣剂拌种或药剂拌种,防治地下害虫,大喇叭口期注意防治玉米螟。
审定意见:该品种符合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审定通过。适宜在河北省唐山、廊坊、保定市及其以南的夏播玉米区夏播种植。
2、品种名称:浚单509
审定编号:国审玉20186112 鄂审玉2015009
申 请 者: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
育 种 者:鹤壁市农业科学院
品种来源:浚50X×浚M9
特征特性:黄淮海夏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02.5天,与对照郑单958熟期相当。幼苗叶鞘紫色,叶片深绿色,叶缘紫色,花药紫色,颖壳浅紫色。株型紧凑,株高278厘米,穗位高102厘米,成株叶片数20片。果穗筒型,穗长17.4厘米,穗行数14~16行,穗粗5.0厘米,穗轴红色,籽粒黄色、半马齿,百粒重33.8克。接种鉴定,中抗茎腐病,感穗腐病,感小斑病,高感弯孢叶斑病,感粗缩病,高感瘤黑粉病,感南方锈病。品质分析,籽粒容重784克/升,粗蛋白含量11.30%,粗脂肪含量5.16%,粗淀粉含量73.63%,赖氨酸含量0.34%。
产量表现:2016~2017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660.8千克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.2%。2017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38.0千克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.0%。
栽培技术要点:适期早播,夏播在6月上中旬播种。控制密度,在中肥地一般每亩适宜密度4500~5000株为宜。田间管理,科学施肥;浇好三水,即拔节水、孕穗水和灌浆水;苗期注意防止蓟马、蚜虫、地老虎;大喇叭口期喷施化学药剂,防治玉米螟虫;注意防治弯孢叶斑病和瘤黑粉病。适当延迟收获期,苞叶发黄后,再推迟7~10天收获,产量可增加5~10%。
审定意见: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省、山东省、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、陕西省关中灌区、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、晋城市部分平川地区、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、湖北省襄阳地区夏播种植。
3、品种名称:浚单18
审定编号:国审号2003010
育 种 者:鹤壁市农业科学院
产量表现:1998年参加河南省玉米品种预备区试,平均亩产507.7公斤,比对照种增产32%,居26个参试品种之首。9处试验点9处增产,增产幅度19.8-48%。1999年参加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24.9公斤,比对照种安玉5号增产7.3%,居第一位。1999年参加国家夏玉米预备试验,平均亩产531.6公斤,比对照增产15.3%,名列前茅。2000年参加了国家夏玉米区域试验;平均亩产544.4公斤,2001年参加全国夏玉米区试,平均亩产609.1公斤,比对照种农大108增产7.35%,同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82.5公斤,比对照平均增产9.6%,居第一位。2001年9月6日,专家对浚县农科所百亩丰产方进行测产平均亩产836.6公斤,创河南省百亩丰产方产量记录,得到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。在山东、陕西表现也非常突出。
特征特性:该品种幼苗拱土力强,生长健壮,茎杆坚硬,韧性好,抗风抗倒;株型紧凑,呈塔型,透光性好,光合效率高;穗和植株的夹角小,授粉更均匀,没有半个脸。雄穗多,花粉量大,散粉期长。雌雄穗距短,花粉易传导。株高252厘米,穗位高115厘米,结实性好,无秃尖,穗长18厘米左右,穗粗4.7厘米,出籽率为90%左右;籽粒半硬粒型,黄粒,品质好,千粒重340克;抗大小斑病、青枯病、黑粉病、病毒病和锈病等多种病害;夏播生育期95天,适合麦垄套种和夏直播。
栽培要点:该种根系发达,茎杆粗壮;吸收水肥力强,增产潜力大,适宜中等以上肥力及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,春播在4月20日左右播种,夏播在6月15日前播种,采用宽窄行或等行距种植(2尺),宽行2.5尺,窄行1.5尺,株距0.8-1.0尺,每亩3500-3800株左右。水肥管理上应按前控后捉原则,水肥促进。一般亩施标准氮肥50-60公斤,注意N、P、K搭配,在8-9叶时一次深施或在7-8叶和大喇叭口期分次追施为宜。高产田注意增施磷、钾肥和锌肥。在大喇叭口期用呋喃丹颗粒剂丢心防治玉米螟。
适宜种植区:该品种适且于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。
4、品种名称:浚单20
审定编号:国审玉2003054
育 种 者: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
品种来源:母本为9058,来源为在国外材料6JK导入8085泰(含热带种质);父本为浚92-8,来源为昌7-2×5237。省级审定情况:2003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
特征特性:幼苗叶鞘紫色,叶缘绿色。株型紧凑、清秀,株高242厘米,穗位高106厘米,成株叶片数20片。花药黄色,颖壳绿色。花丝紫红色,果穗筒型,穗长16.8厘米,穗行数16行,穗轴白色,籽粒黄色,半马齿型,百粒重32克。出苗至成熟97天,比农大108早熟3天,需有效积温2450℃。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,感大斑病,抗小斑病,感黑粉病,中抗茎腐病,高抗矮花叶病,中抗弯孢菌叶斑病,抗玉米螟。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北京)测定,籽粒容重为758克/升,粗蛋白含量10.2%,粗脂肪含量4.69%,粗淀粉含量70.33%,赖氨酸含量0.33%。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哈尔滨)测定:籽粒容重722克/升,粗蛋白含量9.4%,粗脂肪含量3.34%,粗淀粉含量72.99%,赖氨酸含量0.26%。
产量表现:2001~2002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,42点增产,5点减产,两年平均亩产612.7公斤,比农大108增产9.19%;2002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88.9公斤,比当地对照增产10.73%。
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:经审核,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河南、河北中南部、山东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。
5、品种名称:浚单28
审定编号:豫审玉2008015
选育单位: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
品种来源:浚50x×浚926—3
特征特性:夏播生育期100天。株型紧凑,全株叶片20左右,株高270cm,穗位高121cm;芽鞘深紫色,幼苗叶鞘浅紫色,第一叶尖端椭圆形,第四叶叶缘绿色;雄穗分枝数中等,雄穗颖片浅紫色,花药绿色,花丝绿色;果穗筒型,穗长14.9cm,穗粗5.3cm,穗行数18.0,行粒数33.0;黄粒,红轴,半硬粒型,千粒重288g,出籽率89.1%。
抗性鉴定:2006年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种鉴定:高抗弯孢菌叶斑病(1级)、茎腐病(病株率4.8%)、瘤黑粉病(病株率0.0%)、矮花叶病(病株率0.0%);抗小斑病(3级)、大斑病(3级);中抗玉米螟(6.2级)。
品质分析: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郑州)品质分析:籽粒粗蛋白质10.81%,粗脂肪4.52%,粗淀粉71.91%,赖氨酸0.32%,容重777g/L。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1等级部标,饲料用玉米1等级部标。
产量表现:2006年省区试(3500株/亩2组),平均亩产462.2kg,比对照浚单18增产4.9%;2007年续试(3500株/亩1组),平均亩产558.5kg,比对照浚单18增产6.0%。2007年省生产试验(3500株/亩A组),平均亩产538.8kg,比对照浚单18增产7.9%。
适宜地区:全省中等肥力地推广种植。
栽培技术要点:
1、播期和密度:6月10日前播种,每亩密度3500-4000株。
2、田间管理:用玉米专用包衣剂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,苗期注意防治蓟马、棉铃虫等虫害;苗期少施肥,大喇叭口期重施肥,同时用辛硫磷颗粒剂丢心,防治玉米螟和蚜虫。
3、适时收获:玉米籽粒乳腺消失出现黑粉层后收获,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。
6、品种名称:浚单29
审定编号:豫审玉2009029 国审玉2011012
陕引玉2012022 蒙认玉2012020
选育单位: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
品种来源:浚313×浚66
特征特性:夏播生育期97天.株型紧凑,株高250cm,穗位高100cm;幼苗叶鞘浅紫色,第1叶尖端椭圆形,第4叶叶缘绿色,全株叶片20左右;雄穗分枝数中等,雄穗颖片绿色,花药绿色,花丝浅紫色;果穗筒型,穗长18cm,穗粗5.1cm,穗行数16-18行,行粒数35粒;黄粒,白轴,半马齿型,出籽率90.8%.
品质分析:2007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:籽粒粗蛋白质9.37%,粗脂肪4.42%,粗淀粉72.34%,赖氨酸0.323%,容重706g/l.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2等级国标;饲料用玉米2等级国标;高淀粉玉米3等级部标.
抗病鉴定:2008年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:高抗矮花叶病(0.0%),抗小斑病(3级),中抗大斑病(5级)、茎腐病(25.7%)
产量表现:2007年省区域试验(4500株/亩1组),平均亩产612.5kg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.2%;2008年续试(4500株/亩1组),平均亩产682.2kg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.3%.2008年省生产试验(4500株/亩1组),平均亩产655.8kg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.1%.
适宜地区:黄淮海夏播种植区.
栽培技术要点:
1、播期和密度: 6月15日前播种,种植密度每亩4500株左右.
2、田间管理:使用玉米专用包衣剂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,苗期注意防治蓟马、棉铃虫等虫害, 保证苗齐苗壮;苗期少施肥,大喇叭口期重施肥,同时用辛硫磷颗粒剂丢心,防止玉米螟和蚜虫.
3、玉米籽粒乳腺消失出现黑粉层后收获,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.
7、品种名称:浚单3136
审定编号:陕审玉2014006号
选育单位: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、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
品种来源:浚313×浚M9
品种简介:高淀粉玉米杂交种浚单3136是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稳产、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,于2014年3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审定编号为“陕审玉2014006号”。
浚单3136苗势强,气生根紫色,根部叶鞘浅紫,叶色深绿,叶片宽窄适宜,坚挺上冲,株型紧凑、清秀。成株株高250cm,穗位高110cm,单株叶片数19-20片。雄穗中等,分枝与主轴夹角中等,花药浅紫色,花丝紫色,花粉量大,花期协调。浚单3136在陕西省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96天,比对照郑单958晚熟1d,属中熟品种。
品质分析: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哈尔滨)对品质进行分析,结果为:容重736g/L,粗蛋白(干基)含量9.22%,粗脂肪(干基)含量4.29%,粗淀粉(干基)73.40%。
抗病鉴定:2012年抗病鉴定结果为:高抗茎腐病、穗腐病和小斑病,中抗大斑病。
2013年抗病鉴定结果为:高抗茎腐病,抗穗腐病和大斑病,中抗小斑病。
产量表现:2012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33.1公斤,比对照种郑单958亩产600.0公斤增产5.5%;2013年继续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50.2公斤,比对照种郑单958亩产597.4公斤增产8.8%。2013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39.5公斤,比对照种郑单958亩产599.9公斤增产6.6%。
适宜地区:适宜我省关中灌区中等水肥以上地区夏播种植。
8、品种名称:浚单0898
审定编号:豫审玉2011012
选育单位: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
品种来源:浚5872×浚968
特征特性:夏播生育期95-102天。株型紧凑,叶片数20-21片,株高256-292cm,穗位高118-134cm;叶色绿,叶鞘紫,第一叶圆到匙型;雄穗分枝多,雄穗颖片绿色;果穗中间型,穗长15.7-16.5cm,穗粗4.9-5.0cm,穗行数12-16行,行粒数32.8-36.5粒,穗轴白色;籽粒黄色,半马齿型,千粒重289.5-345.9g,出籽率89.8-90.6%。 2009年高抗大斑病(1级)、矮花叶病(0.0%),中抗小斑病(5级)、茎腐病(24.53%)、瘤黑粉病(6.46%),感弯孢菌叶斑病(7级),高感玉米螟(9级);2010年高抗大斑病(1级)、茎腐病(0%),抗小斑病(3级),感弯孢菌叶斑病(7级)、瘤黑粉病(25.7%)、矮花叶病(44.7%),感玉米螟(7级)。2009年粗蛋白质10.56%,粗脂肪4.22%,粗淀粉73.34%,赖氨酸0.314%,容重731g/L。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1等级国标;饲料用玉米1等级国标;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3等级国标;高淀粉玉米3等级部标。2010年粗蛋白质12.34%,粗脂肪4.54%,粗淀粉73.83%,赖氨酸0.294%,容重749g/L。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1等级国标;饲料用玉米1等级国标;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2等级国标;高淀粉玉米3等级部标。
产量表现:2009年参加省玉米区试(3500株/亩二组),12点汇总,全部增产,平均亩产582.9kg,比对照浚单18增产12.0%,差异极显著,居19个参试品种第1位;2010年续试(4000株/亩三组),12点汇总,全部增产,平均亩产603.7kg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.6%,极显著差异,居20个参试品种第3位。2010年省玉米生产试验(4000株/亩BⅢ组),11点汇总,全部增产,平均亩产578.9kg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.0%,居10个参试品种第3位。
栽培须知:适宜地区:河南各地夏播种植。栽培技术要点:播期和密度: 6月10日左右播种,密度3800—4000株/亩;(2)田间管理:科学施肥;浇好三水,即拔节水、孕穗水和灌浆水;苗期注意防止蓟马、蚜虫、地老虎;大喇叭口期用颗粒杀虫剂丢芯,防治玉米螟虫;适时收获:玉米籽粒乳腺消失或籽粒尖端出现黑色层时收获。
9、品种名称:浚单1668
审定编号:豫审玉20200015 鲁审玉20190014
育种者:鹤壁市农业科学院
品种来源:一代杂交种,组合为XX6586/XX1543。母本XX6586是郑58/PH6WC//PH6WC为基础材料自交选育;父本XX1543是S122/XX514(PH4CV/515)为基础材料自交选育。
特征特性:株型紧凑,夏播生育期105天,比对照郑单958早熟2天,全株叶片20片,幼苗叶鞘紫色,花丝红色,花药黄色,雄穗分枝4~6个。区域试验结果:株高284.5厘米,穗位89.5厘米,倒伏率2.1%、倒折率0.9%。果穗筒形,穗长18.0厘米,穗粗4.8厘米,秃顶1.2厘米,穗行数平均16.0行,穗粒数509.4粒,红轴,黄粒、半马齿型,出籽率86.1%,千粒重367.0克,容重762.0克/升。2018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:抗茎腐病、南方锈病,中抗小斑病、瘤黑粉病,感弯孢叶斑病、穗腐病。2017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泰安)品质分析:粗蛋白含量10.03%,粗脂肪3.07%,赖氨酸2.75ug/mg,粗淀粉77.33%。
产量表现:2016年参加全省夏玉米品种普通组(5000株/亩)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75.6公斤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.2%;2017年参加全省夏玉米品种普通组(5000株/亩)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706.2公斤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.3%;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9.6公斤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.0%。
栽培技术要点:适宜密度为每亩5000株左右,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。
适宜区域:全省适宜地区夏玉米品种种植利。
主要小麦品种介绍
1、品种名称:淮麦33
审定编号:国审麦2014001 苏审麦201305
申 请 者: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
育 种 者: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
品种来源:烟农19/郑麦991
特征特性:半冬性中晚熟品种,全生育期228天,与对照周麦18熟期相当。幼苗半匍匐,苗势壮,叶片宽长,叶色青绿,冬季抗寒性较好。冬前分蘖力较强,成穗率中等。春季起身拔节较快,两极分化快,耐倒春寒能力中等。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好,熟相中等。株高83厘米,茎秆弹性较好,抗倒性较好。株型紧凑,旗叶宽,上冲,叶色深绿,茎秆蜡质重,穗层整齐。穗近长方形,穗长码密,长芒。白壳,白粒,籽粒椭圆形,角质,饱满度较好,黑胚率低。亩穗数38.7万穗,穗粒数36.7粒,千粒重39.2克;抗病性鉴定,中感条锈病,高感白粉病、叶锈病、赤霉病、纹枯病;品质混合样测定,籽粒容重803克/升,蛋白质(干基)含量14.78%,硬度指数65.5,面粉湿面筋含量33%,沉降值35.4毫升,吸水率57.5%,面团稳定时间4.9分钟,最大抗延阻力232E.U,延伸性179毫米,拉伸面积61平方厘米。
产量表现:2011~2012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501.3千克,比对照周麦18增产4.7%;2012~2013年度续试,平均亩产507.1千克,比周麦18增产9.9%。2013~2014年度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95.6千克,比周麦18号增产6.1%。
栽培技术要点: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,亩基本苗12万~18万苗,注意防治叶锈病、赤霉病、白粉病和纹枯病。
审定意见: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、安徽省淮北地区、江苏省淮北地区、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。 [1]
(一)审定编号:苏审麦201305
(二)来源与类型:原名“淮麦0882”,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烟农19/郑麦991,于2009年育成,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。
(三)适应范围: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。
(四)产量水平
2010-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531.9公斤,较对照淮麦20增产6.3%,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。2012-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29.9公斤,较对照淮麦20增产6.0%。
(五)特征特性
幼苗半匍匐,叶色深绿,前期长势较快。分蘖力一般,抗寒性较强。株型较紧凑,长相清秀,穗层整齐,剑叶挺,茎杆弹性好,抗倒性好。穗近长方型,穗较大,结实性较好。长芒,白壳、白粒,籽粒硬质,千粒重高。区域平均结果:全生育期235.2天,与对照相当,株高80.9厘米,每亩有效穗39.0万穗,每穗35.6粒,千粒重40.5克。接种鉴定结果:抗纹枯病,感赤霉病、白粉病,高感黄花叶病毒病。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,2010-2012年度两年平均结果:容重843.0克/升,粗蛋白含量12.9%,湿面盘含量27.7%,稳定时间5.7分钟。
(六)栽培技术要点
1、播种期。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日—25日。
2、种植密度。适期播种每亩基本苗18万—20万。粘壤土及肥量少的情况下,基本苗适当增加。
3、肥水管理。一般亩施纯氮16-18公斤,并注意搭配使用一定量的磷钾肥。田间沟系配套,注意防涝防旱。
4、病虫草害防治。冬前及早春及时防除田间杂草,中后期做好赤霉病、纹枯病、白粉病、锈病和蚜虫等防治工作。
5、收获。成熟时(蜡熟末期)抓紧收获,确保丰产丰收。
2、审定编号:豫审麦20190052
品种名称:鹤麦1310
申 请 者:鹤壁市农业科学院
育 种 者:鹤壁市农业科学院
品种来源:周91177/安麦1号//新11/淮阴9628
特征特性:弱春性品种,全生育期193.9~201.8天,平均熟期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早熟0.2天。幼苗半直立,叶色浓绿,苗势壮,分蘖力一般,成穗率较高。春季起身拔节早,两极分化快,抽穗早。株高67.9~75.4厘米,株型较紧凑,抗倒性一般。旗叶上举,穗层整齐。耐渍性一般,熟相较好。穗长方形,长芒,白壳,白粒,籽粒半角质,饱满度较好。亩穗数32.6~34.5万,穗粒数31.2~33.6粒,千粒重36.2~39.8克。
抗病鉴定:中感条锈病、叶锈病和白粉病,高感纹枯病和赤霉病。
品质结果:2017年、2018年检测,蛋白质含量11.6%、13.7%,容重766克/升、694克/升,湿面筋含量24.2%、25.7%,吸水量55.8毫升/100克、55.2毫升/100克,稳定时间4.9分钟、2.0分钟,拉伸面积34平方厘米、19平方厘米,最大拉伸阻力175EU、80EU。
产量表现:2016~2017年度河南省南部组区试,7点汇总,达标点率100%,平均亩产364.4公斤,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10.0%;2017~2018年度续试,8点汇总,达标点率87.5%,平均亩产300.3公斤,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.9%;2017~2018年度生产试验,10点汇总,达标点率90.0%,平均亩产348.7公斤,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5.6%。
栽培技术要点:适宜播种期10月中下旬,每亩适宜基本苗21~23万。注意防治蚜虫、纹枯病、赤霉病、条锈病、叶锈病和白粉病等病虫害,注意预防倒春寒,高水肥地块种植注意防止倒伏。
审定意见: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。
3、品种名称:鹤麦801
审定编号:豫审麦2014014
申请单位:鹤壁市农业科学院
品种来源:99-6/周麦18
特征特性:
属半冬性中熟旱地品种,全生育期224-230.8天。幼苗半直立,叶片较宽、叶色深绿,抗寒性较差,分蘖力较弱,成穗率较高;株型紧凑,旗叶宽短上举,后卷成筒状,株高58-75cm,茎杆粗壮,抗倒性好;长方型穗,长芒,穗下节短,小穗排列紧密,白粒,半角质,黑胚率较低;抽穗早、落黄好。产量构成三要素:亩穗数28-33.9万,穗粒数31.9-38.3粒,千粒重35.8-41.4 g。
抗病鉴定:
2011-2012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:中抗条锈病、中感叶锈病,中感白粉病,中抗纹枯病,高感赤霉病。
抗旱鉴定:
2010-2012年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:抗旱指数分别为0.883和0.897,抗旱级别均为4级,抗旱性较弱。
品质分析:
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郑州)检测:蛋白质14.67%,容重793g/L,湿面筋33.2%,降落数值372s,沉淀值65.8mL,吸水量54.9%,形成时间4.0min,稳定时间4.4min,弱化度78F.U,硬度54HI,出粉率68.5%。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郑州)检测:蛋白质13.49%,容重795g/L,湿面筋30.8%,降落数值323s,沉淀值74mL,吸水量57.8%,形成时间3.5min,稳定时间3.8min,弱化度96F.U,硬度57HI,出粉率69.5%。
产量表现:
2010-2011年度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,11点汇总,8点增产,3点减产,增产点率72.7%,平均亩产294.3kg,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2.7%,不显著,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。2011-2012年度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,10点汇总,9点增产,1点减产,增产点率90%,平均亩产413.3kg,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5.1%,达显著水平,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。
2012-2013年参加河南省旱地组生产试验,10点汇总,10点增产,增产点率100.0%,平均亩产317.6kg,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6.8%,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。
栽培技术要点:
1、播期和播量:最佳播期10月5日-15日。每亩播量8-11kg,采用小麦精量条播机。
2、田间管理:合理施肥,在纯旱地以控制氮肥、增施磷肥,在施肥方法上一次掩底;在易旱地区可以在小麦水肥临界期追施氮肥,同时浇水。采取秸秆还田、精耕细作、种子包衣、防治地下害虫。及时防治麦穗蚜。
审定意见:
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河南省丘陵及旱地麦区早中茬种植。